心理健康咨询热线:18607178947
在电影《春潮》中,纪明岚从小到大,都没有得到过母亲的体恤和关爱,每每想起,她就泪流满面。
但当她有了自己的女儿郭建波之后,却把所有的不幸、艰辛,都归罪于养育了女儿,把女儿当成怨念的发泄口。
在中国式的原生家庭里,有不少孩子像郭建波一样,背负着父母从上一代传下来的代际伤害,忍受着父母以爱为名的伤害和摧残。
著名的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曾经说过: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一生。
我们的亲密关系、婚姻、情感模式大多来自于童年时期与父母之间互动的心理经验,所以一个好的原生家庭,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
父母给孩子的出身并不能决定他的命运,但父母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生命轨迹,促使他养成某种性格或品德。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作者罗伯特•戴博德说:“我们的价值观来自父母,他们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父母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的童年,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在书中,他用童话的方式,告诉我们,父母的言行里藏着孩子的命运。
原生家庭的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行为性格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一个充满关爱、尊重和安全感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开朗、自信和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而在一个充满暴力、不和谐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出现自卑、焦虑等问题。
我们的自我认同,即我们对自己是谁的理解,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
在家庭环境中,我们接收到的关于自己的信息,无论是正面的赞赏还是负面的批评,都逐渐构成了我们自我认同的基石。
如果孩子在家中常常得到积极的反馈,他们可能会发展出较强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相反,如果孩子经常面对否定和批评,可能会导致自我怀疑。
也许有些人会问:原生家庭塑造现在的我,成长在不好的家庭就注定是悲剧吗?
其实不是,一个人的经历,并不能决定一生的命运。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写原生家庭的剧本。
你看,《都挺好》剧中的苏明玉不正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来了吗,正如同她所说一样:
原生家庭亏欠你的,你最终要靠自己找回来,即使不能原谅,也要学着放下,最后与自己和解。
那原生家庭的伤害,该如何自愈呢?
人这一生,注定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更无法改变原生家庭。与原生家庭和解,是为自己开一扇门;反省自己教育中的问题,是为孩子开一扇窗。
蒲熠星曾在节目中说:
不管你当过几次父母,你都当过一次孩子。
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你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原生家庭欠我们的,就让我们自己终结吧,千万别让我们的孩子重蹈覆辙。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生命的过程,就是成为自己的过程。”
关于原生家庭的问题,像鸵鸟一样逃避是没有意义的,父母要承认并意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这可能包含着不健康的情感依赖、自卑感以及其他心理情绪,认识到这些问题并自我觉醒,是开始自愈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
我们总是回首往事时内心隐隐作痛,这不是和解,也不是解脱,这是另一种伤害。
不去挣扎折磨自己,放下过往,放自己一条生路,接纳自己的一切,不要再惩罚自己,我们才会长出新的翅膀,努力翱翔。
亲子关系和睦的重要支柱是和睦的夫妻关系,因为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夫妻关系永远高于亲子关系。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尊重孩子的爸爸。
爸爸妈妈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要因为自己的关系问题而伤害孩子。
常言道:被偏爱的孩子,长大更自信,不被偏爱的孩子,永远都觉得自卑。你爱孩子的样子,就是孩子长大后的样子。
孩子对父母的爱与不爱是非常敏感的,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爱意的时候或是冷漠忽视的时候,孩子就能立刻感受到区别。
长此以往,孩子也会选择封闭自己的内心。因此,对于孩子,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爱,爱孩子,也是爱自己。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为人父母,是一场修行;养育孩子,更是需要一生的践行。
请不要让儿时的不幸耽误你做好父母,不要让伤害继续蔓延到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