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咨询热线:18607178947
你们在家里有没有碰到过以下情况?
某天你下班回家,看到老公正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边看边哈哈大笑,转眼一瞟,厨房里的锅台冷冰冰。
顿时,你压抑不住的怒火立刻就喷涌出来了。
“都几点了!你回来得早,不知道先做饭吗?每天都指望我买菜做饭,你就不能分担一点?”
老公听到后先是一愣,紧接着也大吼起来:“我今天难得不用加班,回来得早一些,就不能休息一会吗?你这一回来不分青红皂白地吼我,我今天本来心情很好的,现在糟透了!”
于是你们各说各的道理,吵得不可开交,全然没有了一起吃晚饭的心情,夫妻关系也进入了僵持阶段。
某天你下班回家,看到老公正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边看边哈哈大笑。
你心想:“老公今天不用加班,终于可以和他一起吃顿晚饭了!”
你问:“老公,你今天回来得好早。想吃什么?我多加个你喜欢吃的菜!”“都可以,你做的我都爱吃!不过最好能做个红烧肉,哈哈!我洗个手就来帮你。”
“不用不用,天天加班,你肯定累了。你休息一会,交给我。”
于是你们吃了一顿很开心的晚餐,饭后,老公承担了洗碗、清理的工作。
你看,平凡的日子里,应该多一些共情和理解,少一些面红耳赤地讲道理。
那在公司里,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呢?
一个同事在工作中遇到了些不顺心的事,跑来和你诉苦。
你听过之后说:“这有什么好难过的!我以前遇到过更闹心的事!你应该像我这样这么做!”
同事听完更闹心了,心想:“我只是想找你宣泄一下情绪,怎么莫名其妙听了一堆大道理?!”
一个同事在工作中遇到了些不顺心的事,跑来和你诉苦。
你听过之后说:“嗯嗯,我太理解此刻的感受了,你一定很难过对不对?”
于是,同事和你分享了很多他此时此刻的内心想法,聊完之后他感觉好多了。
你看,一句“我懂”就能解决的问题,你偏要长篇大论地讲道理。
要想毁掉一段关系,你就不停地跟他讲道理就好了。因为你在道理中赢的,最后都会在关系中输回去。
多数情况下我们和自己的爱人、朋友、亲人、同事有着类似的知识储备、经验背景,也就是说,这个圈层里的常识性道理和逻辑大家都懂,用不着谁来讲。
安慰一个哭泣的人,最好的方式不是说“不要哭”,而是说“你一定很痛苦,想哭就哭吧”,或者“我陪你一起哭”,这就是“共情”。
共情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体现:
一方面是理解他人感受和经历;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在得出关于他人的结论之前先审视自己。
好的心理状态是我们生活幸福的基础。它通常会在几秒钟内发生变化,就像天空突然间阴云密布。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先前建立的模式,另一方面在于无法预料的遭遇。理论上,我们的大脑从正常状态转为攻击状态会经过三个阶段:
1. 随眠阶段(Anusaya):在这种状态下,大脑摆脱了躁动,此时脑海中所有的想法都陷入沉睡,对外面一切动静毫无感知。
2. 激进阶段(Pariyuttana):在这种状态下,一旦有想法冒出就会立刻打破平静,这在头脑中是个非常微妙的激进运动。
3. 表达阶段(Veethikkama):此时会产生忧虑的想法,并设法通过言语和行为进行表达,暴力行为和粗暴、伤人的语言是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
显然,我们处在清醒的每一刻都处于这三个阶段中的某一个阶段。我们知道自己处于哪一个阶段时,就可以思考一下给自己多少时间和空间来理解事物。
理解他人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不可能完全了解某人,因为人时时刻刻都在变化。
但是,如果我们只注意其他人的变化而不关注我们自己的变化,将导致我们会因对方的改变而深受伤害,进而我们将会设法避免与他人接触甚至完全断绝往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优秀的品质,理解人的不同性格有助于我们真正地理解关系。
如果我们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些,那么很多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