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咨询热线:18607178947
曾几何时,我们的朋友圈里,开始充斥了两个字:“炫”和“卷”。
别人家的孩子,不是在学书法、弹钢琴,就是在学跳舞、练外语、当主持……
看得多了,一种发自内心的焦虑便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不可抑制地滋生出来。
我们开始焦虑孩子的成绩、孩子的兴趣、孩子的未来……
于是,疯狂地给孩子加餐,刷题,补习班,兴趣班,恨不得孩子24小时都在奔跑。
甚少有人停下来思考,自己到底在焦虑什么?自己的焦虑到底有用吗?
01
教育焦虑,你到底在焦虑什么?
有句话说得很好,模糊和不确定是滋生焦虑最肥沃的土壤。
教育孩子也是这样的,因为你把自己所处的竞争环境,所承受的生活压力想象到孩子身上,觉得孩子未来是无法承受的。
1
你担心孩子未来没有社会竞争力
这个社会充满内卷,我们都知道,竞争力成为了获取更高收入,保持稳定工作的关键因素。
所以,家长就觉得,想要孩子在日后的社会中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就需要从小开始给孩子做各种加码,要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2
你担心孩子未来实现不了阶层跳跃
家长受限于自己的人生无法获得更好的社会跃迁,因此就会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企图孩子能够通过教育,未来获得更好的社会跃迁,务农家庭变成工薪家庭,工薪家庭变成资产家庭。
3
你太容易受社会舆论的影响
层出不穷的教育理念,各种各样的教育商业营销,分分钟把家长们抛入恐慌中。
家长深感社会变化太快,在各种不确定性中,家长越来越焦虑。
4
你自身的不良情绪加重了教育焦虑
如果家长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如缺乏自信、自尊、自控等,就会容易产生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并将这些情绪传递给孩子。
02
教育焦虑,摧毁一个家庭的隐形杀手
过度焦虑,真的有用吗?我们不妨看看一个影视剧的片段:
《小舍得》里边,子悠乖巧懂事,还是学霸,按理说父母应该偷着乐,但是,这些对他的妈妈田雨岚来说,还远远不够。
田雨岚各种焦虑,她剥夺孩子的爱好,逼着子悠上各种补习班,考顶级名校。
最后,硬生生把孩子给逼“疯了,子悠出现幻觉,疯狂撕卷子,掀桌子。
中科院早几年前,发布过的一组数据: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为10%—13%;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为25%—30%;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38%。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多半有一对焦虑的父母。
事实证明,能摧毁一个家庭的,从来都不是贫穷和分离,而是永无止境的焦虑。
这种环境下,孩子学得压抑,父母活得疲惫,哪还有任何幸福可言。
03
最扎心的是,你99%的焦虑根本没用
多元智能理论提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不是简单的学习成绩或智商,而是各种复杂的结构,比如语言表达、数学逻辑、自我认知等能力。
宋广文也说,我们曾倾向于以分数来简单判定孩子的智力高低,将之与前途挂钩,但每个人的能力与智力存在差异,家庭中的积极因素会对孩子产生良好影响,却不意味着必然走向成功。
总结只有一句话,那就是,你的教育焦虑根本对孩子的未来起不到任何作用。
纪伯伦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你可以给予他们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北大弑母案、初高中生跳楼案,都在警示我们,孩子身心健康,是比高分低能更重要的事。
04
做到3点,成为不焦虑的高情商父母
教育孩子,没有特别高深的道理和方法,就是让孩子做回孩子,家长做回家长的角色。应对教育焦虑,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1
调节心态,让家成为放松的地方
父母情绪稳定,心态正常,家庭氛围和谐,孩子便能在松弛感中,自由成长为身心健康的人。
2
想要孩子变好,激发内驱力很重要
大量案例已证实,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远比24小时盯着他有用。所以家长朋友应该培养孩子自主感、信任感、价值感这三种内在力量,而不是毫无用处的焦虑。
3
挖掘孩子的天赋,鼓励他做擅长的事
与其让孩子在不擅长的领域煎熬,不如另辟蹊径,挖掘特长,让他们发挥天赋,成为自己擅长领域的王。
最后,愿我们愿我们都能成为园丁式父母,和孩子一起打造出一座生机勃勃的人生花园。
给孩子提供丰富、稳定、安全的环境,接受和欣赏孩子自然生长出来的样子吧。